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

“寻章摘句”又何妨

“寻章摘句,雕虫小技”。一谈“寻章摘句”,总让人觉得是华而不实、浅陋无用之举,对此不屑一顾、嗤之以鼻。但考察古今学有所成者,不惟有超世之“才气”,更肯下艰辛之“力气”。肯下“寻章摘句”的力气的例子也不少。

近读中央文献出版社编写的《毛泽东年谱》,得知青年毛主席在求学路上下足了“寻章摘句”的功夫。他20岁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,做万余言《讲堂录》听课笔记。对古今名人治学、处事、治国等言行记录较多。凡典故、词义、要旨、警句,分条列出。还整篇抄录《离骚》《九歌》《西洋伦理学史》。他认为“为学如筑台”,“今日记一事,明日悟一理,积久而成学。”无独有偶,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,对曾文正公钦佩之至。熟读其著作,并摘抄义理,辑录成一本《曾文正公嘉言钞》。他认为曾文正公是立志坚定、勇猛精进的典范,人人皆可学习。故摘抄其善言,一日三复,终身诵读,激发自己。不独中国,美国作家杰克.伦敦,总是把他搜集来的美妙的词汇、生动的比喻等材料写在小纸条上,贴在衣架、窗帘、橱柜、墙上……方便自己记忆。他们为学肯下力气,注重日积月累,夯实学问功底。

这与读书浅陋有关系吗?很显然不是!他们读书不但心到、眼到、耳到,更是“手到”。避免了眼高手低。是华而不实之举吗?也不是!今日记一事,明日悟一理,夯实了学问之基。是为了人前卖弄吗?更不是!他们求学务实,用以修身,期于利民。之前我认为他们天资聪颖,无法企及。但是看了他们为学肯下力气,不仅寻章摘句,甚至整篇抄书,这是后天的勤奋啊。如果再说无法达到,那一定是在找理由。因为,这是“不愿”,而非“不能”的问题。

我们要反对那种好名无实的“寻章摘句”,将“寻章摘句”用来人前显摆、求人赞颂的资本。平日里能言善辩,看似学富五车。实则遇事时胸中无一策。明朝嘉靖年间进士沈炼在《给子襄书》中说“况今南北告警,天变人灾,四方迭见,当此之时,不可为无事矣!汝等不能出一言,道一策,以为朝廷国家;只知寻章摘句,雍容于礼度之间,答谓责任不在我。因循岁月,时至而不为,事失而胥溺,汝等平生所学,更有何益!”多么形象的刻画,多么深刻的提醒!这种“寻章摘句”,只求雍容礼度,不能学以致用,才是我们要反对的。

为学如烧火做饭,“寻章摘句”似加柴填薪。没有柴薪,再怎么“苦思冥想”,天才之火何以点燃?我们当看到有“才气”的人也肯下“力气”,聪明者也下“笨功夫”。对镜自查,照出自己的懒惰。可以这样说,只要我们端正为学的初衷,是为了提高自己,而不是为了别人,寻章摘句,下些苦力,不但无妨,也甚为必要。